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的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》为教育评价改革明确了方向,是当下和未来教育评价改革的路标和航向。学科评估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方面,是把握学科前进路线的“方向盘”,是研判学科状态的“听诊器”,是反馈学科质量的“风向标”,是改进学科工作的“加速器”,对指导和推动学科建设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。我国实施的学科评估制度,是对具有博士、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开展的整体水平评估。自2002年启动实施以来,以其调查范围的广泛性、组织机构的权威性和评估立场的客观性,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。《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工作方案》)正式出台,做到了“三坚持”和“三统一”。
一、坚持问题导向,体现“破”与“立”的统一
“五唯”是当前教育评价指挥棒方面存在的根本问题,只有把“五唯”问题解决了,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功利化倾向,从根本上祛除浮躁之弊,还教育清静、清朗、清新之风。从《工作方案》看,第五轮学科评估展现了破除“五唯”顽疾的决心。《工作方案》坚持先行先试、重点突破、系统治理、整体提升,提出了许多大胆的改革和探索举措,对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具有重要意义。比如,对师资队伍的评价,不唯“学历”和“职称”,没有设置人才“帽子”指标,避免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片面做法,采用“队伍总体结构与代表性教师相结合”的方法评价教师队伍质量,引导高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,强调师资队伍内涵建设,这对推动高校解决“挖人才”“抢帽子”不良竞争具有重要意义。同时,注重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,明确将教书育人作为教师评价的首要因素,这对推动高校打造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。可以说,这是在推动破“五唯”方面的诸多有益探索,效果值得期待。
二、坚持立德树人,体现“育人”和“育才”的统一
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、文化传承创新、国际交流合作等是大学的基本功能,其中人才培养是最基础、最核心、最根本的任务。《工作方案》将“聚焦立德树人”作为评估工作的第一基本原则,将“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”作为第一改革举措,坚持以树人为核心,以立德为根本,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首要评价标准,构建了“思政教育”“培养过程”“在校生”“毕业生”4个维度的评价方法。此外,此次评估将通过大规模的 “学生调查”和“用人单位调查”,将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质量的评价话语权拓展到“需求侧”,引导学科既注重对培养过程的投入,也注重对学生成长的关心,还注重对职业发展的关注,具有重要意义。《工作方案》还适应新时代新要求,首次增加了“思政教育”二级指标,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人才培养首位,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贯穿于评价在校生和毕业生全过程,这对有效推动学科建设、聚焦“四为”方针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,体现了学科建设的鲜亮底色。
三、坚持分类评价,体现“共性”和“特色”的统一
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》强调,要推进高校分类评价,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,办出特色和水平。经过多年的发展,我国高校办学定位与学科建设呈现出多元化、多层次、多类型的格局。此次学科评估制定了一个动态、开放、多元、包容的评估指标体系,在分类评价方面较之前四轮学科评估有了更加显著的进步。在宏观层面,针对自然科学、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门类特点,进一步完善了分类评价指标体系,强化“代表作”和“典型案例”评价,设置开放性“留白”,这对推动高校更加关注学科特色和内涵建设、遵循教育规律、突出质量导向具有重要意义。在微观层面,评价指标体系既考虑共性标准,也兼顾不同类型、不同层次的特色发展,构建了统一的指标体系框架,具体包括4项一级指标、10项左右二级指标和20项左右三级指标,并按照一级学科分别设置99套指标体系,充分体现了分类评估、分类引导、特色发展、差异发展的思想。
学科评估工作历经近20年的发展,具有深厚的工作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。第五轮学科评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以“立德树人”成效为根本标准,遵循“质量、成效、特色、贡献”的价值导向,将对构建中国评价体系、树立中国评价标准、形成中国评价范式具有重要意义。